蛙泳内划为什么会有推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作原理
蛙泳内划动作是以肘关节为轴,加快手和前臂的划水动作,并逐渐屈肘形成高肘划水姿势。当两臂与躯干夹角约成80度时,以肩关节为轴,两臂向后拉并内收,此时强调以手带臂,以手带肘,划手速度达到最快。这一过程中,手臂对水施加了一个向后的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水对手臂会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即向前的推动力。
2.流体动力学效应
蛙泳内划过程中,手臂的划水动作会改变周围水流的流态,形成一股向后的水流。这股水流在受到手臂的阻碍后,会向两侧和上方分散,并在手臂前方形成一个低压区。由于流体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周围的水流会向这个低压区汇聚,从而对手臂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
3.身体姿态的配合
蛙泳的内划动作通常与身体的姿态和腿部的动作相配合。在内划开始时,身体应保持水平或略向上倾斜,以减少形状阻力。同时,腿部应处于收紧状态,为接下来的蹬腿动作做准备。这种身体姿态的配合有助于将内划产生的推动力最大化,并减少不必要的阻力。
4.技术细节的优化
(1)手掌的角度:内划过程中,手掌应保持适当的角度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水的阻力。通常,手掌应向内下方倾斜,以便更好地抓住水流并产生向前的推动力。
(2)肘部的位置:肘部应始终低于手的位置,以形成高肘划水姿势。这种姿势有助于增加划水的幅度和深度,从而提高推动力。
(3)划水的速度:内划的速度应尽可能快,以便在短时间内产生更大的推动力。同时,划水的路径应尽可能直且长,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