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洛迪兰

全方位飞翔:Air Jordan XX9 Easter测评报告

2019-04-07 16:04:49  阅读[152]
导读:Air Jordan XX9 Easter,缓冲方面,整体来说我觉得中间偏上,以格纹图案布料为灵感的外底与地板的接触面虽然没有很大,但抓地力却是意外的好,外底的鱼骨纹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格纹,但是整体来说可以看到直横排列经纬相交的纹路,也与这次的编织鞋面互相呼应。
老实说这是我第一双Jordan正代鞋款,相较于许多历经Jordan时代的的球友来说,根本就是菜鸟一枚。所以对于什么Air Jordan 11的脚感美好等等之类的传说,都只能听闻却未曾尝试。

与许多人相同身为一位篮球爱好者,更是一位不打篮球不投篮不练运球就不开心的人,在评鉴时也希望提供大家打球习惯及穿着鞋款,毕竟每个人从打球习惯到脚型都有许多不同,希望能以更客观的体验来提供大家感受。

打球习惯,每周2~3次,一次约2~3小时,习惯在打球前先把投篮,上篮及运球的训练菜单跑过一次之后才开始打球,擅长进攻手段为投射及尤其是三分球,转换快攻时(些许)对抗后上篮,不是一位强行突破辗入禁区后滞留空中喝茶聊天类型的空中作业球员。

今年实战的鞋款为Under Armour Curry One Low及adidas Crazylight BOOST 2015,这两双鞋子退役后这三个月都穿着Air Jordan XX9打球,场地多为室内木板地。

全方位飞翔:Air Jordan XX9 Easter测评

文章也会藉由这两双鞋款及我曾经穿过的Nike Hyperdunk 2011或是近期入手的的ASICS Naked EG 02与其他鞋款比较,供大家有个参考的方向,当然这肯定包含了主观感受,如有指教批评,也欢迎大家跟我说,可以互相交流进步,换鞋子的频率大约是一年两双,毕竟死大学生打打系队练练球操操体能,也消耗不少。

这双鞋子带给我的视觉第一印象不是很特别,没有特别新潮或是前卫的结构设计,就像Jordan Brand把这双鞋子静静放在你前面说,「嗯,穿吧。」直到穿上之后那感觉真的是惊为天人,即便还没系紧鞋带就能感受Performance-Woven的优异包覆,没有一点不适,至于系上鞋带就更不用说了。

AJ XX9鞋面竟是由多达四层的编织堆叠在一片鞋面中,对于我来说看起来不算轻薄,但是却是非常扎实而具有支撑与弹性的鞋面,而重量也不到400克,应该是截止XX9代以来最轻量的鞋款,所以在实战上几乎不会有负担,对我来说穿起来的感觉与Nike Hyperdunk 2011的轻量差异不多,但是鞋面带来的包覆及保护则是Hyperdunk所没有的。

另外要谈到内衬工法提供脚跟固定跟保护,以费工的方式缝合,使面料其产生立体感与包覆厚度,是许多顶级鞋款都会采用的填充手法,就像前面所提到对于阿基里斯腱两侧包覆有加分。

而鞋面的保护及弹性,强韧这些就在实战中才能试出心得,由于是编织鞋面,所以我想耐用性可能好过于许多由塑料多层次组合而成的鞋款,也不会因为鞋面而对双脚造成太多压迫与不适,经过三个月后的实战再来检视,经过追赶跑跳蹦(包含跌倒)测试,鞋面还是近乎平整也不太会有脱线起毛球的情形,我想耐用度是值得肯定。

在双脚变向切入或是防守的过程,不管强度高不高,在左右横移时自然会对鞋面造成拉扯,详细请看许多NBA球员的特写切入画面(当然强度不能比)但是就我自己的感觉,因为包覆性良好,所以其实就像第二层肌肤一样会跟着双脚一定,回头检视左右侧与中底接缝处也没什么问题,当然我想这也与打球习惯有关。

最后是双脚的保护,对大家来说,最大的就是翻船扭伤,虽然他是中筒鞋款,但是对于脚踝的锁定我倒觉得不是十分顶级(有穿过高筒鞋子的朋友应该明白把每一个鞋带孔都穿满系紧那种感受),即便他提供了好的包覆。筒身与鞋带孔有关,没办法像高筒鞋子把鞋带高绑过脚踝,但值得称赞的是在踝骨到阿基里斯腱附近(脚踝稍低部位)的保护很够,搭配上鞋底的设计,让我在这三个月不论是打球或是短距离冲刺完全没有翻船的情况发生。

接下来说到反应性应该是许多人十分在意的点,在穿上的第一感觉与Nike KD 7的前掌贴地感觉差不多,虽然中间偏高得但是在实战过后感觉完全不同,因为气垫较为突出加上鞋底的设计,所以会让人自然把部分重心放在气垫之上,即便你不是瞬间启动超快的球员也能借此与Flight Plate的调和感受到将前掌气垫反应源泉释放的感受。

缓冲
整体来说我觉得中间偏上,但也可能是本人体重还不能使气垫完全发挥功效(笑),毕竟不常在禁区吃饭。

但其实就人体本身来说,一般落下自然反应不太会使用全掌落地,而会用前掌着地加上膝盖弯曲缓冲。如果你尝试用后跟着地(但请不要站太高跳下,受伤不负责)应该可以明显感觉到痛,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体没办法自然弯曲膝盖而必须把力量从脚跟吸收后传达到膝盖,相当伤身。

相较于Crazylight 2015将BOOST布置在脚后跟的设计对保护自然有一定作用,但是要如何将这股力量往前传送则是门学问。Flight Plate在这方面相当成功,对于我自己来说其实比较喜欢将缓冲科技放置在前掌因为在自然情况下更能协助缓冲,而传达力量的Flight Plate则能均匀转换到全掌。

但我自己也试过单纯以脚跟着地(不良示范),即便以XX9来说,还是不太建议,毕竟后跟的发泡材质还是不比气垫,而实际上除非是坐飞机等意外,不然也不会有人用这么奇怪的方式着地。

抓地
开门见山的说,以格纹图案布料为灵感的外底与地板的接触面虽然没有很大,但抓地力却是意外的好,外底的鱼骨纹虽然并不是真正的格纹,但是整体来说可以看到直横排列经纬相交的纹路,也与这次的编织鞋面互相呼应。

果冻底最为人诟病的是容易沾黏灰尘导致抓地力下滑,但对我来说每次打球完会清一下鞋底,所以没有这个困扰,在室外PU场地及木板地都会「吱吱」作响,而在左右滑步变向也能轻松不拖泥带水,与这次作品的完整度锦上添花,不会令人太意外。而对我来说最惊艳的体验是快攻上篮落地后,先藉由Flight Plate缓冲而后抓紧地面,许多鞋子抓地力也许好,但若未适当平均力量也会让膝盖承受太多力量而在打球后不适。

以下就分享一下我自己擅长做的几个动作,第一是运球,如我前面所说,因为时常要搭配许多碎步及变向,在抓地力不错的情况下,能够俐落踩步伐而且反应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持点,在面对防守者的情况下,经常需要透过瞬间的判断切入或是停球,抓地力与反应性在这两方便表现都可圈可点。

至于投篮,因为鞋底的设计会让人部分重心就放在前掌上(尤其是气垫),对于我个人来说刚开始其实在投射上不是很习惯,穿过ASICS Naked EG 02之后,大面积的底部接触对于射手相当重要,不能说是这双鞋子不好,而是习惯略有差异,经过一些时间调整之后,习惯鞋底的触感,还是能有不错的投射表现。

尺寸选择,我本人脚型是正常,不窄不宽,这双鞋子穿US 9.5与大部分鞋子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