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洛迪兰

网友实战测评:阿迪达斯Pro Bounce Low PE

2019-02-20 19:12:33  阅读[335]
导读:阿迪达斯Pro Bounce Low PE,鞋底的反应及贴地感受优异,所以在运球后带一步投篮,或是三分定点投射都没有太多负担。外底在抓地方面没有让我担心,即便是后期在室外干净的PU场地也一样,除非是两天没有拖地的室内地板。
一开始穿上去不太习惯,但是后面逐渐能感受弧度设计之用意,而且在前掌处有两个外突,让你能在全左/偏左上/偏上都能有不错的防侧翻体验。防侧翻以弧度的方式呈现应该可以追溯自adidas天足系统那时期的鞋款,如果接下来的BYW X上市,大家不妨去试试看,一开始会觉得不太稳定,但是习惯后你反而会更自在的感觉,就像我说的不倒翁往左推,晃过来反方向反而有驱动的力量。

因为在测试过程中,朋友提到这双与adidas Dame 3的比较,我便把它拿出来穿,一只鞋一只脚,在贴地反应上,两脚前掌大致相同,Pro Bounce的前后掌高比较一致,所以反应更好一些,符合我喜欢的感受。

网友测评:adidas Pro Bounce Low PE

在使用小碎步变向或是胯下,转身动作都满流畅的,对于喜欢突破的球员或是地板技术流,这双鞋子能给你的反馈不会让你失望,还是要再回到各角度侧面图,大底不完全接地与藉由设计之弧度带动的情况下,启动似乎能快上那么一些。

在室内场打球频率偏多的我,这次也要特别提醒大家,这双的抓地绝对符合大部分场地的需求,比对一下虽然不是生胶底,但是与Harden Vol.1 "Dark Ops Xeno"感觉相似,连集尘的感觉都一样,但虽然在室内场打球,有时打完球在大底仍会出现摩擦后产生的细纹或是胶条,一开始也满担心是不是有耐磨的问题,但后来感觉比较像是一层膜,摩擦掉了之后就很正常了。

在PE版本的大底摩擦力一定与一般版有所不同,虽然没有实战过一般版,但是听朋友所言,一般橡胶的抓地力也不会让人失望,甚至可能更好。

在一个月的测试中,这双鞋子在抓地方面没有让我担心,即便是后期在室外干净的PU场地也一样,除非是两天没有拖地的室内地板。(但我想没有人会想在那边打球)总而言之,在应付一般场地来说,这双鞋子是不需要担心的。

前段提到,偏薄的后掌会带来什么缺点呢?其中之一就是可能不够厚实的后掌,但我这边只是说可能,因为要视个人而定,我自己则是觉得这样的缓震其实够用,硬是往后跟踩还是能感受的Bounce的回馈,如果有去试穿的朋友可以试试看,在实战中能感受到最软的程度大概就是那样了。

Pro Bounce对比Crazy Exposive的效果如何?如果Crazy Exposive是韧,Pro Bounce反馈的速度可能会慢上一点点。我知道强人所难,但是如果希望他是一双反应为主,缓震只是辅助的鞋款,那就正中红心。

它称不上软,但会让你觉得有存在感,但我不太确定在大吨位的球员上是否适用,可能反馈疲乏的速度会来得快一些,但是对一般人来说,我认为他在极软(10)与偏硬(0)的的光谱上,他大概处在(5)的位置,仔细想他这样也符合它的定位,给1到5号的球员穿着,有个最大公约数。

先说投篮,这也是我在球场上最常做的事情,因为鞋底的反应及贴地感受优异,所以在运球后带一步投篮,或是三分定点投射都没有太多负担,但要跟射手的极致ASICS Naked EG02相比,还是有一段距离,就差在原地起跳前能提供的稳定感。

再来是切入,同样因为良好的贴地及反应,在刚刚从Harden Vol.1与Crazy Explosive切换过来的过程,受利于外底的弧度,切入的感受比以往好,那段时期切入次数也变多。而在切入后的垫步与更细微的反应则能更清楚感受,包含最后收球上篮的重踩步伐,能更俐落的完成。

防守不靠天份,只要肯努力就能做好,也是我在实战动作上最侧重的部分,不论是失误后,冲刺追上前的补防,或是一对一单防,在个人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从冲刺需要的反应到踩防守Crossover脚步需要的即时反向都能让我游刃有余,基本上只要能满足我在防守所需要的各项能力,大部分是抓地,反应的综合,我都会觉得这鞋子不错,如果你的打法与我相同,你应该试试这双鞋子,他就像一个不会背叛你的伙伴。

结论 ​
总结一下这双鞋子,其实我还是挺喜欢的,很久没有看到这一双能与球队特色结合市售又不算太昂贵的鞋款。虽然不强打科技,但是跟着adidas签下的一堆年轻有潜力的球员曝光,这次还包括WNBA女性球员呢。

强力放送广告下不知不觉就埋单了,PE版球鞋满足了买不起太贵签名鞋但是又希望拥有独特性的人们,如果加上球鞋本身的质量就够好,那自然能够吸引不同人买单,想起了以前Kevin Garnet,Tim Duncan,Gilbert Arenas等人的Team adidas同样是搭配不同位置的球员,以整个团队的形象行销的时候。

回到标题,为什么要用返璞归真的原因是这双鞋子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科技搭载不多的球鞋,但是却能用设计或是结构面的补强让一双球鞋能有更好的表现。因为硬要说这双鞋子科技含量真的不高,就是一双有水准的球鞋,在缓震,反应,包覆上都有水准之上的表现,定价又不高让更多人可以接受,而要让更多人接受就必须在外型细节多下点功夫,外型这点似乎做到了。

换个角度想,这样的配置应该对NBA球员没有太多影响,强到一个程度后,保护靠贴扎,还有神秘的个人订制鞋垫,剩下来可以玩配色,让更多球迷选择穿上与球星相同的配色鞋款,心中满足,就会不知不觉掏出钱来了。

adidas很久没有一双适合且主打各位置球员都能穿的球鞋,去年的Crazy Explosive没有被强力推送很可惜,希望后续这双鞋子可以媲美Nike Hyperdunk系列,不论你是后卫前锋甚至中锋都能一试,虽然Bounce有衰退的问题,但我仍旧鼓励大家去试试看这双鞋子,能找回过去球鞋简单但是却又充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