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son of chi 3,静态包裹表现上主要对于瘦脚左右空间偏大,不够贴合,前掌脚背的背围压的比较低,对于喜欢脚面有贴合的球友来说这个鞋头区域的鞋楦还是很不错的。中段拉紧之后锁定也很好,不过足弓区域的支撑会比较弱静态不明显,后跟因为鞋带孔不算靠后,后跟虽然做了内倾没有做内里填充,可能会有掉跟的情况。
动态运动下瘦脚就算拉紧鞋带也脚也会在鞋内有左右晃动,因为这个鞋面虽然支撑强度够,但是鞋带能收紧的范围并不大。侧向支撑没有任何问题,这块软质TPU的使用以及外侧的结构处理很好的解决了支撑以及避免撞墙的问题。
运动状态下足弓的支撑表现不明显,不过可以注意一下这块软质环抱的TPU在内侧是有一个足弓后侧支撑的,支撑上限不高,但是下限很高。
整个鞋面因为结构和材料的原因,是需要一两场磨合的,不然鞋面整体偏硬在运动中会有弯折卡脚的感觉。
全掌BOUNCE中底配合链接鞋面和中底的软质侧墙环抱TPU结构可以明显的看出阿迪在此前CE系列上的中底结构方案做出了改良,在把BOUNCE中底调校的偏软弹的基础上,做出了中底补强。
前掌滚动感不强,但是也有一定的上翘和硬外底的上包来提供滚动感,前掌重心很低,整个BOUNCE表现出来的是熟悉的脚感,有很明显的场地感,同时偏硬偏韧,体重和力量大的球友能有一定软度的体验。启动突破丝毫不拖沓,同时整个前掌区域配合外底的纹路深槽让整双鞋的弯折发力非常的轻松。
后掌也没有像现在一些为了追求极致运动表现提升的国产鞋那样前移后掌的起翘点,通过环抱的TPU增强了后掌触地时候的缓震极限以及中底的支撑性,可以更好的完成从后到前的力传导。
后跟区域的外底配合中底结构开槽分区,也能更好的适配步态,不会有任何限制足部运动的体验,很好的完成了鞋作为脚延伸的功能性。
不过因为这双鞋依旧是纯后卫鞋,所以虽然脚感上比前两代要好,但是前掌的缓震极限依旧不高,对于70KG的我纯前掌都会震小腿肌肉,前掌过度到后掌没有问题,纯后掌的缓震极限也不高。
外底的抓地表现很不错这个在水晶底上并不多见,而且这种纹路折痕特别少的粗纹路大底不仅不太吸灰同时还能有足够的抓地力实属难得。不过在两场水泥地的实战之后,整个鞋的大底纹路还是有明显的起皮现象,或许纯橡胶底的耐磨会更好一些,毕竟后跟三道杠的纹路几乎没有任何的磨损。
整个大底都是偏球型的状态,所以灵活性非常好,个人觉得不太能理解的细节是作为一款后卫鞋前掌内侧的外底上翻并不多,而是仅在鞋头内侧一小块区域有纹路上翻,后方的区域采用了加宽的形态用偏软的BOUNCE中底做包覆和支撑,也算是一种变相延伸足部的设计,但是对于喜欢超级大变向的球友来说可能就不够友好了。
安全性的表现在这双鞋上不能用好来形容,而应该用细节创新来形容,前后掌大底加宽的设计在米切尔一代,马奎BOOST上都有用到,但过于追求稳定带来的问题是缺乏了灵活度,限制了足部的一些运动和变化,这双罗斯son of chi 3则在用稳定加宽的同时通过球型的结构让整双鞋的大底又稳定又灵活,防侧翻可以打开一定的角,但是依旧能保持支撑性。
抗扭的表现上,自然弯折点非常非常合理,配合大底开槽,让弯折毫不费力,完全把运动时候足部的形态和发力都集中在了引导弯折的区域。足弓区域没有任何多余的弯折变化。左右的抗扭表现上也是完全过关且不会过度限制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