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洛迪兰

耐克Hyperdunk 08各性能深度测评

2019-01-01 16:05:38  阅读[1274]
导读:耐克Hyperdunk 08,市长中能给与很好的支撑和舒适感,轻量化是很明显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我打内线来说,鞋子太重有时候会让脚过早的产生疲劳感。Hyperdunk其实缺点也有一些,比如说透气性。事实证明,如果你在穿着之后拖鞋看看,这层材料的内侧会很明显的留下汗雾。另外的弱点就是lunar foam的反馈并不是像zoom一样明显,不过好像没有任何技术迄今为止能够超越zoom的弹性回馈。
鞋面
hyperdunk出了很多配色,因配色的不同面料上也有很大区别。绝大多数都是反绒皮,荔枝皮,或者漆皮。因为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漆皮的材质,毕竟是实战派,所以就选了荔枝皮的。鞋面用的是一种类似于荔枝皮的人造皮质。鞋面不容易起褶皱,另外就是强度比较大,形变量很小。hyperdunk的两大主要突破点有一个就在鞋面上。flywire。

flywire
flywire是一项nike用了超过5年时间研发的鞋面技术。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轻量化的同时,不会对材料的支撑性受到削损。因为hyperdunk的主要代言球星是kobe,设计师eric avar也曾多次在和kobe的交流中听到kobe需要轻量化鞋子的需求。flywire的基本原理是来自于现代桥梁建筑学。通过绳索悬挂式的设计,不仅桥梁可以达到更大的跨度,同时承重和稳定性也足以大大提升。nike的研发工程师将这一理念运用在面料的设计之中。

一开始,flywire只是很简单的带有特定走向的车缝线在一层人造纤维的材料上,然后研发部门发现用聚亚胺酯作为底布面料,然加上指定走向的车缝线和聚乙烯纤维涂层,做出了flywire的最终成品。flywire的很大特点是轻量化,面料的韧度还有形变量很小。这些对于球鞋在技术层面上的突破有重要意义。因为flywire不仅在让像kobe一样的球员通过削减一点重量来获得千分之一的速度优势,同时也在稳定和支撑性上不作任何妥协。但是我个人这只是个噱头,我不认为是FLYWIRE技术的那些“线条”令鞋面那样的坚韧和充满稳定性和支撑性,相反我更觉得是FLYWIRE技术的“载体”那层PU层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FLYWIRE技术多少有些摆设的意思。我在突破时虽然确实可以感到鞋面提供了很好的支撑,但是个人觉得与FLYWIRE技术关系不大。

Nike Hyperdunk 08各性能深度测评

鞋带
鞋带系统中规中矩。9个穿鞋带的系点是很多传统篮球鞋的设计。8孔式加上一个隐藏鞋带点不仅均匀的分布在脚面上侧,同时在踝骨处的隐藏点可以很有效的让鞋带在系紧之后不会感觉很勒脚。鞋带的宽度距离也很合适,作为一双全能的球鞋,这种宽度也难怪让nba中任何位置的球员都选用。

鞋舌
鞋舌是很简单的网眼式材料,透气性还算可以,但是轻量化和包裹性是最主要的特点。传统的鞋舌都是由3到4层不同材料组成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在系紧之后脚面的鞋带压力造成的不舒适。但是hyperdunk的鞋舌准确地说只有两层。因为鞋舌的填充材料只是弹性尼龙纤维。这种材料同时也让高帮的鞋舌不会在踝骨以上的部位产生对脚的磨擦。鞋舌上的logo因产品系列的不同而异。Tb(team basketball)是专供学校的比赛用鞋,所以会有elite字样。普通版本是hyperdunk字样。Pe版本则会根据球员的不同而特殊定制logo。

鞋跟
鞋跟也打破了传统的设计理念。传统设计中会在后跟内层有tpu承托片,目的是为了提供后跟的稳定性和包夹性。而hyperdunk则在外侧添加一块eva材料来稳固的同时也在美学上巧妙的隐藏了后跟两个flywire panel的缝合轨迹。另外,因为u字形的延伸可以覆盖高踝骨的后侧,这个设计也让脚踝整体上更加的稳定。

鞋帮:
设计师很强调鞋的保护性能,从2k系列中他本人对高帮的信任就得以体现。尽管是高帮设计,但是鞋本身宾不代表就不适合后卫了。因为踝骨部分的鞋面很薄,加上那个隐藏鞋带的切口设计,让整个脚踝仍然保持很好的灵活性。这种设计类似于你穿一双底帮鞋,但是你会穿上护踝的道理一样。踝骨以上的保护和踝骨以下是分开的,这样不会一个角度的鞋带设计而让脚面有不适应的感觉。脚踝处的三角切口是2k系列中huarache概念的一个延伸,目的是为了减重。

中底
轻量化是hyperdunk的设计核心之一,而hyperdunk中另一个技术上的革新就是中底的缓震技术—lunar foam。Lunar foam是一项nike和nasa共同研发的缓震材料。起初作为宇宙飞船座椅的缓冲靠垫材料,lunar foam本身需要尽可能的减少宇宙飞船的负重,同时要提供最大的支撑和耐抗性。Lunar foam是在传统的eva中混入一定比列的硫化橡胶,从而在不丢失eva本身很好的反弹性的前提下,减小重量(轻于普通phylon 30%),增加材料的弹性势能。前掌的内置lunar foam和传统的zoom的嵌入位置是相同的,但是据一些nike的产品测试资料说这种材料可能对于职业运动员来说表现性能不如zoom,因为在高强度的跑跳运动中,lunar foam会逐渐被踩平。而Zoom只要气垫不爆,反弹效果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至于后掌的zoom,我想就不用过多的说什么了,一如既往的好用和实际。

弯动槽
中底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前掌内侧的弯动槽设计,设计师在2k4到2k5的衍变中曾经运用了free的理念增加了很多前掌的切槽,让鞋的弯曲性能大大的提高。而在hyperdunk上,这个切槽设计虽然很小,但是让鞋的灵活性有所提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重量。

外底
这是nike少有的非人字纹外底设计。对于职业选手来说,只要木地板的质量和清洁度比较高,一般情况下任何鞋是不会打滑的。很多鞋会因为橡胶的成分一样会很粘地,换言之,和地面的磨擦系数很大。Hyperdunk的块状纹理在木地板上的表现很出色,并没有出现过于粘地的情况,另外横向和纵向的切槽也还算符合脚的运动规律。但是在外场Hyperdunk的纹路回本小石子填满,从而影响Hyperdunk的抓地性,而且Hyperdunk的耐久性也是个问题,因为Hyperdunk外底橡胶的强度和厚度都太差强人意了。

外切
后跟向外有略微的延伸,就像我们在2k5,zoom kobe 1上看到的一样。这种设计最早被广泛运用在跑鞋之中,但是近年来也成为球鞋的主流趋势之一。略微上翘的后跟接触部分给脚提供了在落地刹那的第一时间的反馈。前掌外鳍的设计也是近年来nike鞋上的一个常见之处。考虑到横向移动的特性,这个设计让脚在作变向的时候提供更大的接触面,这样让运动员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动作。

后跟T形结构
后跟T形结构切槽的外底设计是kobe本人的一项要求。通过将后掌区域一分为二,让脚在与地面接触的时候更为灵活,鞋的接触面积更大了,运动员变向中摔倒的可能性也就有所减小了。此项设计在ZOOM KOBE 4里有所延续。

前支撑点
前掌的球形支撑采用了人字纹的设计,让脚在转身的时候拥有更好更灵活的支撑。而且此处运用人字纹也是保守的考虑,在外地最受力的位置应用最可靠的纹路。

总结
我个人不太习惯用分数来衡定一双鞋的好坏,因为很多设计的细节上是无法客观的给取意见的。根据个人的需要,可能有的鞋适合别人并不适合我。后跟的zoom感觉不算很明显,但是在落地的时候脚后跟从来没有出现不适的情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hyperdunk不像很多新鞋一样需要磨合几次才可以达到球鞋的发挥期。我第一次穿hyperdunk就是在常规训练中练习突破等等需要很多变向和跑动的动作,鞋给我了很好的支撑,舒适。轻量化是很明显的感觉,特别是对于我打内线来说,鞋子太重有时候会让脚过早的产生疲劳感。Hyperdunk其实缺点也有一些,比如说透气性。我记得鞋子刚出的时候我就怀疑塑料式的聚亚胺酯材料会让脚很热,事实证明,如果你在穿着之后拖鞋看看,这层材料的内侧会很明显的留下汗雾。另外的弱点就是lunar foam的反馈并不是像zoom一样明显,不过好像没有任何技术迄今为止能够超越zoom的弹性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