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的力量不是拔河那种持续的输出,而是强调瞬间的爆发力,而瞬间爆发力就涉及到放松。
如果你身体始终绷着一定的力,你的力量变化区间自然就会缩小,就是这个道理。
从5公斤抡到10公斤,和从0抡到10公斤,爆发出来的力量显而易见,所以,再也不要始终绷着那5公斤的负担打球了。
很多人认为乒乓发力是一条线,也就是从起板到还原前的一条弧线。其实,发力就是一个点,像打台球一样,触球的一个点,可以实现球向多个方向的运动,所以,你的线路打得不好,不在于你挥的线路是啥模样,而在于你的击球点对与不对。
发力的核心区域
关于发力的争论太多,在此还想提个建议:考虑一下力的主次关系。
发力的核心区域还是在腿,腰,小腹的瞬间爆发,这个核心区域才真正关系到你发力的稳定性,至于稳定发力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说了。
其他部位均为协调配合发力。至于其他部位放松到何种程度没有一定之规,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分配调整,建议就是无论是否击球——配合发力部位要尽量放松。
比如拉球:触球前——充分放松并转腰,以利于打开击球空间。
触球瞬间——应该是瞬间的髋部一震同时腰部一紧,而不是仍在匀速转动。
触球后——放松并转腰调整还原。
也就是说在转腰的过程中涉及到松-紧-松,只有一个点是紧,而不是一味地转-转-转。反复啰嗦是为了更好的提醒,很多人就是这么做的,大幅的来回转腰,看似也在用腰,其实到最后腰都绷上了绷带,也没见涨球。
发力的效率
就是力的同时同向性,很多人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但真没几人做得到。
关于“同时”:很多人谈论力的时候受到了文字的影响,文字的表述一般都是力从脚下作用,髋腰的扭转,再到上肢的运动,这种文字表述让很多人错解为逐层的发力传递,于是乎,很多人把身体搞得扭来扭去,等力传递到手上,最佳击球时机早没了,所以说这个同时太重要了。
关于“同向”即自已在做好迎球准备后,在那一点上决定了你的击球线路。可以说如果真正做好了同时同向,我们的击球速度和击球效率至少要翻倍提高。
搞好力量调节,不要总往前冲
见了球总想以暴制暴,你发力我也发力,失误也随之而来。
在主动的时候不要发满力,防止别人打回头;在被动的时候,还要注意把腰部的力量适当向后收一点并稳住,在保持出手速度的前提下,尽量不要乱发力。
迎球与发力
有些时候,教练经常说让你多击打,有时又会说让你多摩擦,究竟该怎么做?
当对方过来的球向前的力量非常大的时候,你发力的方向与来球力量的方向夹角尽量大一点,这样会避免很多无谓的出台球,换言之就是加大摩擦的比例;
当对方过来的球向前的力量不足,应该着重的迎前并向前发力,这样会避免很多无谓的下网球,换言之就是加大击打的比例。
这种差别很细微,从外观上看,你只看到人家用一个姿势在拉球,打球,而关于内部力量的分配方向我们是很难发现的,所以不要一味地去学人家的动作,学了半天成了四不象。
学习在意外中发力
实际打球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每板都拉打上升期,每板都拉打最高点,那么舒服的球只是理论上的,现实是少有的。毕竟比赛的双方都在拼智力,谁都不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在应对意外中发力。
当对方抢先上手而我们准备不足的时候出现,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们要经常面对并思考的问题。
比如:对方突然起板拉球,而此时我们由于准备不足已经错过了上升期和高点期,步法又没调整到位,但为了更好的迎球发力,我们就需要快速下降重心,当大幅下降重心后,就可以实现迎球起板发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