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年人打乒乓易走弯路
成年人学打乒乓球与少儿训练有很大的不同。以我的感受和经验:小孩子学打球,一般来讲是学得快,忘得也快。成年人掌握起来慢一些,但学会了比较容易定型。从掌握多种技术的角度讲,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少儿阶段(7,8岁以上),小孩子们的可塑性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
当孩子们能掌握某种技术动作之后,适当给他们加技术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由于他们的训练计划主要是侧重于技术的建立和掌握,有意识增加他们掌握技术的种类不但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用带一些挤压性的手段激发出孩子们的潜能,最大化的挖掘他们的个人能力。而成年人反而要在最基础的技术掌握上,采取“宁可断其一指,不取伤其九指”的方式,不能为了应付比赛而练得太杂。
我开始做教练,阴错阳差和成年业余选手打交道的机遇多得难以置信。尤其在国外,在没有专业队的体制下,几乎全是余爱好者,发生的现象也大致相同。太多爱好者都非常执着,研究理论,观摩比赛,研究视频,几十年不停地练习和打比赛...在美国,打了20多年球,请过几十位教练,换过数百支球板,积分还在1600左右的选手有相当的数量。当然,国内类似的情况也有很多。
作为成年人来讲,要在掌握基本单项技术的“质”的层面多下功夫,采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加新技术和逐步提高。有一句话提醒大家: 理论上明白了不等于肢体上就能做出来。所以,成年人练球的方式和计划应该不同于小孩子。练球首先要把思路简单化,不能让手上的功夫和自己的理论太脱节。再者,实践才能出真知。如果掌握基本技术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际操作过程,对于修正理论的认识偏差,做到理论真正为实践所用,会有极大的帮助。乒乓球项目说到底,是一项人与人隔着球网的运动。所以,把球整到球台上是第一位的。
当然,上面举例中的小孩子是要一级一级打上去,走专业队甚至立志要打世界冠军的路子。至于仅为健身,或多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仅仅会打即可;或为矫正儿童假性近视,把乒乓球作为辅助手段;或简而言之,只是打打“娱乐乒乓”的朋友,也可以参照着学一学。乒乓球有一个缺陷,在水平较低的时候,不容易打出回合。所以低水平的练习往往变成了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捡球。而即便是为了健身,会打多球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效率。就算仅仅是为了出汗,几分钟也能明显出效果。
二,基本技术要注重积累
很多爱好者经常谈到:“我现在的基本功练到什么什么程度了”(如正反手起下旋,不定点的摆速,发球抢攻等等)。我有个观点:这些技术不是基本功的完整含义。在没有建立一个较稳定的基本动作,没有较好地掌握重心交换,根本不能把每一板球打实等情况下,单纯用练过何等技术来代替基本功的想法至少是不全面的。所以,很多球友所谈到的基本功,有些不够全面,练习的内容准确地说只是一些“训练计划”,并不是基本功的全部内涵。
很多球友往往打了两三年球了,有的时间更长(当然,缺乏教练指导,缺少水平合适的练习对手确实是一件令人无奈的事),但是基本的动作结构和手感还是没能比较正确地建立。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总结:练习得不够得法,对理解乒乓球的理论造成偏差也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我的经验,中,下水平的成年爱好者大都连比较简单的对练都不能进行。这其实不单单说明基本功的欠缺,最主要的是无法较平稳扎实的提高水平。一般来说,球友之间近似水平的居多。一旦碰到比自己水平高的球友,不要说记分比赛,就连热身练习都会和对方对不上点儿。实际一些说,如果你可以和对方进行简单的对练。即便是对方拉,你拨挡,能单线防上五六板不失误,那谁陪谁练还真不好说。但如果你总是一板后就失误,两板后就捡球。抛开人品和球品不谈,很多水平高的球友是不爱和差一些的球友练习的。毕竟练不起来,总捡球也是个原因。
实际上,1600积分的人有某一项或几项技术高于2000积分的人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我提出的所谓“一指九指”就说明的这个问题。如果客观条件允许的话,花上两三年把攻(拉),挡(拨),搓球,发球等最基本的技术搭成一个较坚实的框架,就好比盖房子能打一个较好的地基一样,日后的房子也能盖得更高一些。否则,不是半途盖不下去就是屋倒房塌。举例而言,从打反胶到改贴长胶,基础好手感好的人掌握起技术来效果也会更快更好。如果个人身体情况允许,乒乓球就算打到六七十岁也不算奢望。即使是从30岁开始打,也还能打三四十年。所以,用两三年打打基础是一件很划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