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洛迪兰

[测评报告]李宁锋影500值得入手么

2023-05-13 16:28:09  阅读[719]
导读:李宁锋影500,属于速度类的球拍,做为双打拍是比较好的选择。全场位打感流畅,中半场平抽出球顺滑舒服,搭配N68线打感属于适中偏点硬。球在拍面停留时间略短,手臂反馈比较清晰,稍微加大力度能感觉到拍框压缩再快速回射,拍框反馈在中端中属于较敏捷类。
锋影500定位与锋影800相似:快弹,低风阻,出手快,追求速度打法的消费者。握在手里重心在拍头三通向下位,纯正的速度拍,轻快感十足。若不是追求轻快的男孩子,不建议上4U,上了4UG6真好摸鱼,但男孩子总要硬朗点。拍框采用自研配方的内发泡工艺,框型回归了传统低风阻截面,大力击球时拍面反馈:稳定,吸震,清晰比热风吹压的风刃600/500更舒适,击球有一定的包球感,工厂理念在升级。

[测评报告]李宁锋影500值得入手么图1

锋影500标磅29lbs,刚踏过28lbs大众心理临界点。网上打球的都在28lbs起,愿意发声不一定代表多数,在实体店穿线中24-26lbs占绝大多数,锋影500拍框强度足够大部分消费者使用。新李宁不再盲目追求超高刚性,让拍面更像手掌,有弹性,有包球感。中端以上少做“钢板”和“铁锤”,有限的技能点在适合的范围才能让体验更佳。

首线N68-28lbs,李宁超硬的快弹线,硬感超80。首次打恰逢雨天+倒春寒,不是很容易热开身,感觉线床和拍面组成的打感很硬,甚至超过了雷霆80和N65的组合,拍面出球干脆,但依然能感到中杆的形变幅度比锋影800更大,大概打二十分钟后,习惯了球拍的节奏和发力点,高远球找到击球点用手臂一送无压力到后场,但是弧度比较平,需控制好力量,大幅度甩大臂容易出界,弹性很好,超JS08。第三天回暖了再体验,上手很快就摸到它的重点。

[测评报告]李宁锋影500值得入手么图2

锋影500属于速度类的球拍,做为双打拍是比较好的选择。全场位打感流畅,中半场平抽出球顺滑舒服,搭配N68线打感属于适中偏点硬。球在拍面停留时间略短,手臂反馈比较清晰,稍微加大力度能感觉到拍框压缩再快速回射,拍框反馈在中端中属于较敏捷类。

由于碳素级别不及锋影800,所以需要控制好力量,接杀时候控制不好弹出界,反馈时间和回弹清晰感比JS08好半级。飞行轨迹的和落点深度的把控不如锋影800,但是锋影500不太挑状态,即使状态不好也能很好协助你抵抗对方的压制,状态不好打硬杆,更易消耗精力和体力。

[测评报告]李宁锋影500值得入手么图3

锋影500暴力杀球表现一般,但有其他更好的进攻手段。杀球下压感到中杆有明显形变,拍框停球时间短,杀出去的球较深,过网后速度衰减比想象中要少,但下压弧度略平缓。大力击球那一刻拍面的厚实感和反馈比100ti好太多。锋影500出手快,主动下压可控制好节奏和方向,连续下压,打追身和落地的比较适合他。我喜欢在后场拿锋影500连续下压给或快速拉对手的开空挡,让对方陷入我的节奏中,逐步给网前搭档创造更多抓对方的机会。毕竟一把平衡点293mm的速度球拍,很难给出二姐夫那种杀气。

优势在平抽和弹性。锋影500中半场体验很流畅,弹性非常足够,上手后很快找到对应的快乐。在网前我比较喜欢快速推压中后场,依靠锋影500较快的出手速度和弹性,逼迫对方起球不到位。拿大力抽或挑后场,拍面朝下突然抽起击球的那一刻,包裹感是最强的,有一种掌控全局落点的感觉。拍面甜区属于中等,与锋影800面积一致,实战中拍框的硬度比锋影800软一些,整体容错率略高。快,弹,不硬等多因素综合,可以协助反手动作更好地把球会击对方后场深部。暴力扣杀不是它的最优体验,快速出手+流畅回弹才是锋影500正确的打开模式。

[测评报告]李宁锋影500值得入手么图4

总结
(1)流畅+快弹的速度拍,在中端有较强的竞争力。
(2)在速度球拍中端中多方面均衡,没有明显短版,发力击打的流畅体验非常好。
(3)没有糖水拍那种较长的滞球感和中杆后摇形变,打感爽朗又有点清晰。
(4)搭配球线建议搭配硬线,获得更好的主动压制力。

日常满足我对速度类球拍的大部分需求,和水平较高的朋友切磋时也能应付一下,这时候换上高端拍自然是有多种材料加成了,但容错率就有所下降了。锋影500应付日常俱乐部活动普通局足够,遇到水平较高的朋友或者熟悉的搭档还是换上更高级的家伙会更加快乐。

球拍另外一个规格是4UG6,适合女性或者力量一般的玩家。

锋影500在材料和结构相比上代的风刃500/600做了优化。进攻火力和硬度不如风刃500/600,但是在弹性,流畅的打感上优于它们上代的产品以刚强和厚重为卖点,这代的产品更贴近于获得更好的弹性和打感体验。

锋影500为锋影800的中端"降频"版,很好保留了锋影800的特性,在有限的标价内做到了高阶版本的大部分韵味。目前许多中端拍承接了高端的外观,但承接不到高端拍韵味和精髓设计理念,导致"降频"版的中端虽多,但经典依旧是我们熟悉的那些老朋友,希望行业内能改变这个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