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华执教中国乒乓球队的时候,有过一个预见:未来的乒乓球技术,竞争的焦点不再是下旋球,而是上旋球。预见真的成为现实。今天的乒乓球技术,确实是上旋球打天下。再沉的下旋球,都没有用,且不说你凡是出台,100%都会被拉起,即使台内的下旋球,只需手腕一抖,同样也会被拧拉起来。
所以说,谁打下旋球,谁被动。还有一点,就是直板横打技术,在横拍突起的年代,不知道是谁预见其是直板获得重新的唯一关键性技术,看看今天的直板,几乎没有人是不熟练掌握这一技术的。
这让我想到了羽毛球,想到了羽毛球的发展。很多人都知道的,步伐至少在90年代之后有了很大改变,最直接的就是过去多用并步,现在则多用交叉步,或者说行走步。这种步子更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生理习惯,很自由,很放松,只要节奏感好,启动快,所有的位置你都可以来去自由。还有一点,就是过去大多是先转身,再移动,现在则多为先移动,准备击球时再瞬间转身。或者说,边移动边转身。
我看到的最大的一个改变是,过去的羽毛球技术非常强调架拍,对方一出球,甚至还没有出球,拍子就架得高高的。现在则大为不同,自己击球之后,拍子是完全放松下来的,很多运动员甚至连肩都放松下来,直到对方击球之时,才慢慢提肩移动,移动到位后再举拍,引拍和挥拍击球一气呵成。
这种节奏感真是非常潇洒和美好。最典型的运动员是何冰娇和山口茜。我发现国家队现在的不少小运动员也有这样的习惯,看来这是一种趋势和逐步成熟的技术变化。林丹李宗伟们其实对架拍这一技术的变化已经做了部分尝试,但国际一线女单似乎还是沿用原来早早架拍的习惯,甚至包括香港的和魏楠也是老式架拍。
我思考这种架拍最大的不好就是在未击球之前先让肌肉哪怕是很小程度的紧张了起来,即开始使用肌肉。拍面更是早早进入对方球员的视野和脑神经信息处理系统。从高效经济科学的角度思考,我认为未来羽毛球技术发展的方向,只能是身体在未击球之前和击球之后最多最大可能的放松,甚至理论上达到零做功的状态。
这种状态身体放松了,脑力也许会更加集中的做形势判断和最佳的出球选择,也利于对球势的整体布局和预判。即无论是手法和步伐将会变得越来越简易或更接近人类自然生活的状态,“简约而不简单”,今天所谓的无论后场还是前场的架拍在将来也许荡然不存了。
更具体到球场上,步伐将更加生活化,跑步,散步,跳跃的方式将更多,更多样化。手法将更加多样化,尤其是中前场,将作为手法表现表演的主要阵地。高球不再是主要的争夺方式,控制性球将更加灵活多变,被动球将更多的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至于握拍不用说,将更加灵活多变,不再局限于今天这样正反手两种主要的方式。天马行空,为所欲为,让运动员充分释放自己的灵性和脑力。在核心框架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不拘一格,不再会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最本质上说,让羽毛球这种运动从来自娱乐再回归到娱乐上去,从来自个性群体再回归到个性群体。竞技性日趋弱化,娱乐性则越来越强。
总之,单纯性的,直接的进攻方式将会减少,所有的进攻都会更具有策略和战术性。因为现在这种进攻方式将被越来越稳健的防守瓦解。将更注重进攻的后续手段。控制性回球将会更有思想和灵感,令人眼花缭乱。因为彼此技术的精细化,所谓的被动球会被更多新创的手法和线路从容化解。尤其是反手技术及其使用率,比当年完全彻底的不能同日而语,甚至成为衡量所有顶级选手的主要技术参数。
羽毛球技术发展趋势:能力球人数会越来越少,技术流将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