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P8,拿到手的感觉是沉甸甸的,看来这么多重量级科技上身,真的轻不起来:实测Wucht P8重量为369.74克(左脚),374.12克(右脚)。说明它是一双稳定型球鞋,偏重,并不走轻量的风骚路线。P8的鞋内空间比较高,脚趾部位也额外留了空间,适合较高脚背的脚型,同样也适合宽脚,因此购买时不需要刻意买大一码,按脚长买就好,例如下午裸足长26.3cm,那就买265mm的码数,否则鞋子会偏大。在此奉上本人脚型具体数据,以供大家对比参考。我穿265mm的P8感觉大了,鞋内空间富余很多,无论是宽度还是高度都有5mm以上的空余空间,因此我会选择260mm的P8。
把鞋子套上脚,我第一个感觉到的并不是POWERWEAVE的包裹感,而是两侧TPU和后跟碳板包围的切实的支撑感。这种两侧的支撑感让我觉得鞋子很硬,一下竟体会不出什么其他部位给我什么感觉。过硬的支撑感兴许也有PW纤维的一份功劳,导致P8一开始上脚的感觉并不太舒适,甚至在头20分钟里坚硬的碳板还会顶得我脚骨生疼。
然而这一切还是值得的,POWERWEAVE作为织物,它的支撑性能我是体会到了,但它的延展性却需要时间来展现——在半小时至45分钟的穿着打球后,它终于敞开胸怀,渐渐形变成贴合我的脚型,整片PW鞋面都产生了一定幅度的变化,本来会顶得脚骨发疼的部位也神奇地消失了,要不是这块地方咯得我要死要活的,我可能还发现不了鞋面的变化。果然第一次,还是要靠勇气和毅力扛过去,才能找到极乐仙境啊。
PW纤维按照脚型变形之后,配合袜套式内衬和高跷的后跟,让P8的包裹感和舒适度都无与伦比。连外露的鞋舌都充满弹性,好好地贴在小腿上。鞋子穿着感终于变得贴服舒适之后,鞋子的性能也渐渐能品味出来了。Boost中底如果刻意去踩,是能感觉到它那特殊的软绵感,但在激烈的跑动时,它的存在感很低,只会默默地吸收走震动,然后回馈给你恰当的力道。你不会感觉到脚底好像有一个弹簧,并没有这种刻意的存在感;你只会觉得自己在尽情发挥,却再也没有落地时恼人且令人疼痛的震动。
由于我体重不大,脚部力量也比较好,P8的支撑性对我来说简直好得有点太过分了。即使是羽毛球最难处理的急停急转侧向支撑,P8应对起来都毫无压力,简直浪费我长久锻炼的踝部力量。大面积碳板的存在,也彻底解决了QF7的踝部支撑问题,稳得不能再稳。在大底性能上,P8也是完全冲着高止滑能力和稳定性去的,大底和地面的咬合力实在太强,以致于我都有点不适应:穿着P8并不需要以往那么大的力量去下压制动,那样反而会因为制动力太强而影响自己下一步的启动,有时候直接回蹬都可以了。
如果适应了P8的摩擦力,那么会发现它在重量级球鞋中属于相当灵活的,比较跟脚,回弹充足,完全不会拖泥带水。它在高高跳起后落地的瞬间最能体现价值,其次就是跨步上网的那一下后跟蹬地,Boost的缓震回弹性能和整鞋稳定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启动对我来说并没有轻量速度型球鞋那么迅速,但对大体重球友来说这点速度变化微乎其微。
总结
一开始比较糟糕的穿着感是舒适度扣分的主要原因,当然之后就非常不错了,所以还是给了8分。稳定性和缓冲性是主打,高分得自然。370克的重量确实偏高了一点,所以无法上8。总分8.5依然是非常棒的表现,和QF7并列成为K评分球鞋部分最高分。
Wucht P8一次过满足我两个梦想,Boost搭配POWERWEAVE编织鞋面堪称豪华。370克上下的它走的是稳重路线,大面积碳板和强悍的包裹性能令它在稳定性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鞋内空间比较大适合亚洲人高脚背和较宽的脚型。比较可惜的是我个人步伐较轻,没有严重拖布习惯,无法测试出它侧边adituff的防磨性能。总的来说它非常适合大体重的,或是下肢力量一般的,又或是足部,膝部有着慢性伤病,想寻求一双安稳保护型球鞋的,以及步伐较重,经常跳步,跳杀进攻的球友。
Boost在后跟的缓震性能无需解释,从adidas Boost上天的销量和其几乎应用到所有项目的运动鞋上可见一斑。Powerweave也是一款独特的自带支撑属性加成的纤维,让织物鞋面可以直面支撑性问题,代价也只是一开始比较僵硬需要穿着来“开鞋”。它或许仍带着一些Barricade网球鞋的影子,但这也意味着它很好地吸收消化了Barricade的稳定性设计,应用到羽毛球鞋上。
阿迪达斯Wucht P8羽毛球鞋测评分值 | |
舒适度 | 8分 |
稳定性 | 9.5分 |
缓震性 | 9分 |
抓地力 | 8.5分 |
重量 | 7.5分 |
总评 | 8.5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