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达斯Crazy Light,自从第一代产品以来,以极致轻量化为卖点的这个系列一直存在诸如中底缓震不够,鞋面支撑性不佳等等问题。无可讳言的是,自从Boost横空出世以来,万千粉丝包括我在内都期待着其“篮球化”的进程。直到前段时间,史上第一双运用了Boost科技的篮球鞋-Crazy Light Boost在利拉德的穿着下横空出世。
从整体造型来说,Crazy Light Boost走的依旧是系列一贯的修长和狭窄路线。中高帮的鞋身设计和一片式的鞋面使得整双鞋看起来线条感极佳。唯一外露在中底之外的就是后掌的Boost缓震单元,关于这块结构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我们稍后再议。
在Crazy Light系列的前几代作品中,鞋面是被下功夫最多的地方之一。一般来说,极致的轻量化的道路上对鞋面减重是个不错的办法。于是我们在Crazy Light 1/2/3代上可以看到超大面积的网眼材料。Crazy Light Boost却反其道而行之,一片式的鞋面上覆盖着交叉型的透明弹性带以增强支撑力,鞋舌处更是使用了techfit弹性材料来维持鞋面整体性,算是相当下功夫。
那么一双如此质轻又柔软的球鞋该如何来保证其稳定性呢?adidas给出的答案是中底的Stableframe和后跟的8型稳定器。前者是贯穿中底形成一个X型的TPU支撑条,对于轻量级选手来说应该是绰绰有余了;而后者从手感上来说依旧偏软,我在这里评断这双鞋应该对体重上限有一定的要求。
大家最关心的部分,应该就是Crazy Light Boost的缓震性能如何了。从外观上来看,Crazy Light Boost仅仅是提供了后掌Boost作为缓震单元,而前掌则是单纯的中底。这样的做法算是有利有弊吧,好处在于可以带来极佳的场地感,而坏处则是缺乏前掌落地的缓震和脚感的缺乏过渡性。孰是孰非,我们在后面的实战中会给大家解释。
Crazy Light Boost的外底使用了前后分离结构,中底支撑条直接暴露在外。和其他篮球鞋不同的是,整个外底并没有使用曲线纹理,而是前后向的纵线配以交叉向的刻纹。这也算是一个相当特立独行的设计,不知其实际抓地效果会是如何呢?我们来进入实战环节。
Crazy Light Boost是双很标准的中帮篮球鞋,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该鞋款内衬触感极好,脚踝部皮肤和内衬的摩擦基本没有不适感。
缓震性:7.5分
如同我们之前提到的,Crazy Light Boost全部的缓震就在于后跟的那块Boost单元。不得不承认,后跟落地的一瞬间那弹性的脚感着实是令人惊艳,但是如果是前掌落地则毫无缓冲感。总体的全面缓震令人觉得有点奇怪,但是我们之前担心的脚感落差问题却没有出现。
反应性:8.5分
凡事有利就有弊,空空的前掌对于速度型和突破变向型选手来说绝对是一大福音。由于前掌相当贴近地面,启动发力时的力回馈确实扎实无比。当然,这也是延续了Crazy Light系列轻快灵巧的风格,专为后卫球员制作。现在的代言人包括利拉德,卢比奥在内也都是此风格的球员。
保护性:7分
总体来说,鞋面偏软,在运动中的剧烈形变则是无可避免。其实从脚踝保护来看,Crazy Light Boost做得并不差,但是在球场上另外18条腿的丛林中,鞋面强度的缺失使得“踩踏”这一事件会成为Crazy Light Boost穿着者的噩梦。所以在穿着这双鞋的时候,搭配些护具会是个不错的主意。
舒适性:7.5分
之前提到过的,Crazy Light Boost的鞋面和内衬都相当之柔软,在穿着过程中我关于触感方面的要求基本都可以达到。而techfit鞋舌可以取代相当一部分的内靴作用。然而,鞋面虽然依旧是轻量化的产物,但是透气性上来说却不及上几代的产品。闷热的脚感给舒适性扣分不少。
抓地力:7.5分
之前提到Crazy Light Boost的外底使用了纵线配以交叉向的刻纹,这里需要说的是,交叉向的刻纹也对纵向线进行了一些切割,所以在行进间大底应该是会产生某种类似履带式的效果。总体而言,抓地力算是中规中矩。
耐磨性:7.5分
两片式的大底虽然可以减轻重量,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穿着和室外环境的影响下,胶水失效的可能性会远比一片式的大底来的高,这点也是需要留意下。
总结:7.58分
在Nike和Jordan Brand几乎一统普通买家市场的大前提下,Boost的横空出世无疑是给adidas的篮球鞋市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即便总体缓震一般,舒适性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第一双Boost篮球鞋这个概念已经足以给Crazy Light Boost树碑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