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当对手在自己的罚球区附近获得直接任意球机会时,本方如何组织人墙进行防守?人墙从近端门柱开始直线延伸,一个人站在人墙外侧,人墙要避免出现缝隙。
防守直接任意球时人墙的排法
人墙的布置必须要由门将指挥。首先,将球的位置和近端门柱连成一条线,在这条线外侧要布置一人,因为为了避免罚球队员从外侧绕过人墙攻门,所以本方必须在外侧布置一人,不能一切都指望人墙,门将也应当保证自己的视野。
其次,球队要事先决定好在对方开球的瞬间由谁冲上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对手短传配合之后打门。进攻方有的时候不会直接射门,可能会做出假动作,所以防守方要尽可能将防线向前推,迫使对方远离球门。
1.集中注意力,迅速组成人墙
不管是直接任意球还是间接任意球,罚球区附近的任意球都要用人墙防守。人墙的人数要根据任意球的位置而定。排人墙这个工作的指示由门将发出,其他球员迅速进行准备。有时进攻方会趁对方尚未准备就绪迅速开球,完成破门,所以本方队员一定要集中注意力。
2.人墙不能有缝隙
人墙可由身高较高的队员组成,通常情况下,(如下图所示,本赛季巴萨主场4比1战胜塞尔塔的比赛)人墙从右边开始由高到低排列。当然,主罚球员如果在左边,人墙的高低排列情况则刚好相反,总之最高的那名球员一定要封住守门员的远角。同时,球员要将身体紧紧挤在一起,绝不能有空隙。如果对方射手脚法优秀,是极有可能直接瞄向人墙的空隙选择打门。
3.注意对方“贴地斩”
有时进攻方射手会瞄准人墙脚下的空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地斩”。特别是场地比较湿滑时,主罚任意球的射手更倾向于选择低弹道射门。防守方可以根据球场的湿滑程度作为标准,场地较滑则不起跳,或者选择一名球员躺在人墙下面,因为对手极有可能会选择一记“贴地斩”。
4.当心对手短传配合
另外,进攻方为了引开门将的视线,有时会在开球的位置布置两人,经过一到两次短传后再射门。因为直接任意球是从进攻方触球的那一刻开始的,所以本方布置的要冲上的队员要时刻做好准备,在对方触球的一刹那迅速冲出,将自的身体“扔”出去,破坏对方的射门。
直接任意球的进攻
概况:在对方半场获得直接任意球的机会后,由发球者判断是否可以直接射门,如果判断可以直接射门,那么最好采用多个人假装开球的方式,使对方门将无法准确判断防守线路。
策略1:让对方搞不清由哪个球员开球
在球的位置附近部署两人,让对方无法确定由哪侧球员开球。先助跑的球员可以做出假动作吸引对方门将,而真正的开球者之后瞄准反方向开球。
如下图所示,巴萨对阵塞尔塔的那场西甲联赛,塞尔塔队的一粒任意球破门。阿斯帕斯与奥拉萨都是左脚球员,因此两人都有可能在这个位置上进行直接攻门。所以两人进行了一个小的配合,离球门较远的阿斯帕斯装作像是一个准备助跑打门的球员,而实际上是由离球门较近的奥拉萨完成了这脚射门。
此外,本方球员占据人墙前的位置以此来阻挡对方门将的视野,同样也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如果看不到发球的位置,门将的反应速度就会变慢。
如下图所示,梅西在球门右侧23米处主罚直接任意球,布斯克茨在塞尔塔队人墙的左侧,利用自己超过190cm的身高来阻挡对方门将的视野,如果门将看不到罚球的位置,反应就会变慢。等球进入视野再去反应可能已经来不及了。因此进攻方采用此类措施,可以有效削弱对方门将的防守能力。
策略2:在对方人墙中插入本方队员(拆墙战术)
门柱和球之间的延长线,是防守方的防守重点。如果门将选择在近端组成人墙,他自己一般会站在远端门柱的位置。也就是说,像下图这样,本方一人插在对方人墙中,在开球的瞬间开始跑动(或向下蹲,总之,就是要躲避自己队员的来球)。这时,对方人墙会产生空档,进攻方获得直线射门良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拆墙战术,防守方有人墙战术,进攻方当然要有拆墙战术。
一定要在后方留人,防备对方反击
进攻方在对方人墙前布置队员时,要特别注意提防对方的反击。如果任意球打到人墙或丢球,布置在人墙前的球员会来不及做反应。如果防守方趁机反攻,进攻方将不得不在人数劣势下进行防守。因此,在球队使用直接任意球等定位球战术时,一定要在后方留2-3个人。
如上图所示,我们来看看巴萨在获得直接任意球时是如何进行人员分工的。17号格列兹曼在球场的最右侧,他的职责是随时准备补射,而站在人墙右侧的布斯克茨则负责阻挡对方门将的视野;当梅西如果不选择直接攻门,而选择传球的话,在布斯克茨右侧的人群之中的皮克,阿图尔等球员的职责就是头球抢点;而在人墙身后的3名球员则是负责防对手反击的。
写在最后的话
通过直接任意球取得进球在球场上屡见不鲜,但是想要靠一己之力直接轻松破门得分似乎也没那么简单,它的一系列动作需要与队友通力合作,配合才能够实现。梅西的脚法再好,没了布斯克茨对门将视线的阻挡球也不一定能进。直接任意球看上去是罚球者一脚打进的,但这粒进球的功劳一定是属于全队的。
直接任意球的攻防策略就像是矛与盾的关系,不能说那种策略更有效,还是要看是谁用,怎么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亦或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