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观印象
拿到奥运限量版Mizuno Caliber VS Tour Hayakawa Limited(以下简称C-VST)立刻被其惊艳的外观亮瞎双眼。奥运限量版C-VST,外观上与普通商业版的低调,庄重,沉稳完全不同,极尽华丽与。拍子整体上以帅气,跳动的深蓝和亮蓝色为主色调,左亮银,右烫金的“Caliber”字样对称分部于拍框下部两侧,灵动,靓丽,清新的感觉跃然而出。
代表V-EFFECT技术的V形曲线从T头开始分三层向下延伸,再突兀地引出金字母造型“V Rapier Shaft”,犹如一把金色的利剑横亘在中杆上部。T头和紧挨椎盖处的金,银色小袋鼠跃跃欲动,格外招人喜爱。另外,椎盖处早川贤一的烫金签名,相信也能吸引不少眼球和购买欲吧。
二,感受与个人体会
关于V EFEECT技术的理解
C-VST较其上一代产品C-ST(Caliber S Tour)球拍,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一个V字,即新一代产品融入了V EFFECT技术。
对于上一代产品C-ST,某论坛网友是这么评测的:“美津浓这支球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严重的卸力感,这比弓10的“粘”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获得理想的球速必须在那卸力的瞬间加力,这点和弓10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相信喜欢NS系列那种直接手感的球友会比较厌恶这种击球感……”。由此,我猜想,所谓的V EFFECT是不是要解决这个“严重的卸力感”呢?也就是说,减少网友击球瞬间的迟滞感或卸力感,使得发力一气呵成,一蹴而就,一撸到底……早川先生对C-ST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所以才要求美津浓改进“最后的发力”这一环节呢(详见附录)?
由于本人并没有使用过C-ST,所以这里也仅是猜想而已。但是,通过实际使用,我确实感受到C-VST的拍面在击中羽球受到反弹力后,会立刻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对羽球施续打击,从而使得发力更加顺畅。不过,当羽球偏重时,个人感觉力反馈还是比较明显的(球的质量较差,明显过重)。
关于V EFFECT两项核心技术的理解
美津浓在推广其V EFFECT技术时,特意强调了V RAPIER SHAFT和CROSS FLEXIBLE FRAME两项核心技术,从宣传文字上看虽然没有什么内涵,但可以试着从外延稍加理解和推测(原文详见附图)。
(1)V RAPIER SHAFT(中杆)
V RAPIER SHAFT,直译为V形轻巧细长的剑杆,个人认为可以简要描述成“V形中杆”。RAPIER是一种轻巧细长的剑,SHAFT意为箭杆,轴。个人理解的大意是:“较以往产品轻量化12%的6.4mm超细V形中杆,使得操控性和减震性明显提升”。从T头LOGO所要表述的意图可以看出,这款球拍中杆是下细上粗,实测结果也是如此,椎盖部位直径约为6.5mm,T头部位直径约为7.2mm,而不是下粗上细的锥形或一般粗的圆柱形。为了验证这种“V 形”的独特性,编者顺手测量了手边的几把拍子,分别是胜利的鬼斩,尤尼的9900,薰风的2700,亚狮龙的进化VR.3,凯胜的A4,高神的紫电,其中多数都是下粗上细的锥形或上下一般粗的圆柱形。这是否可以说明V形中杆,的确是一种创新呢?
(2)CROSS FLEXIBLE FRAME(拍框)
CROSS FLEXIBLE FRAME,直译为交叉弹性拍框。美津浓对于这款球拍拍框的描述比较虚,大意是:为了配合和适应V RAPIER中杆,对拍框的重量和强度也重新进行了设计,使拍子整体上既具备明显的速度感,又具备最后发力时的力量感(原文详见附图)。而实际到底进行了哪些修改,有哪些具体特点并没有说明,我只好根据前人资料和个人体会尽量去推测了。
C-VST拍框由高弹性石墨+石墨(固体碳),RF碳,HG树脂等材料制成,采用混合动力轴的编制技术来实现其高度稳定性。C-VST拍框最大的特点个人认为有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配合中杆的V RAPIER,特意加大拍框厚度,以增加击球的稳定性和弥补双打拍杀球时的不过瘾;二是继续保持56inch2的大面积击球区,确保在双打高速对抗中的容错率。实际使用过程中,我有两个比较明显的体会:一是网前小球的手感反馈非常细腻,无论是网前搓放勾挑,还是中后场劈杀封挡,都非常的精准和易控;二是在中半场的平抽进攻上非常犀利,球速异常的快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