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洛迪兰

[网球难题]高磅=控制,是真的吗

2018-12-08 16:12:38  阅读[107]
导读:低磅数带来更好的力量比较容易被理解,球线在低磅数的情况下,击球的瞬间线床能够更好地“抓”球,并反馈以较快的速度,俗称“弹床效应”。相比之下,高磅数能够带来更好的控制则有些不太容易解释,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描述感觉上变得更有“控制力”,却无法定性地或者定量地来描述这种变化。
“低磅数会有更好的力量,高磅数会有更好的控制。”——这一点似乎被我们广泛地认知并接受,而真实情况究竟如何?

低磅数带来更好的力量比较容易被理解,球线在低磅数的情况下,击球的瞬间线床能够更好地“抓”球,并反馈以较快的速度,俗称“弹床效应”。相比之下,高磅数能够带来更好的控制则有些不太容易解释,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描述感觉上变得更有“控制力”,却无法定性地或者定量地来描述这种变化。

“控制力”,通常意义的理解是“连续准确地完成指向性击球的能力”,而能够导致“控制力”提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旋转,线床位移,线床停留时间以及线床接触距离等等。如果说是这些变量共同导致了“控制力”的增加,那么我们逐一分析一下各个变量对“控制力”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网球难题]高磅=控制,是真的吗

1.旋转
增加旋转通常被认为是提高控制力的重要手段。西班牙球王纳达尔的无敌上旋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稳定”的代名词。于是一种说法是:“高磅数能够更深的咬球,因此带来更大的旋转。”

不过最新的一项研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旋转与线床磅数和线床类型没有直接联系。这项测试显示,所有参与测试的线床都足够“粗糙”(rough),都可以完成最大旋转,即便是最细,最硬,磅数最高的那一组与其他组并没有显著不同。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个测试和我们之前的认知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该研究团队又进行了另一项测试,通过用高速摄像机对比球员分别用穿线40磅和70磅的球拍击球,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当用高磅球拍击球时,由于线床弹性较差(可以把球拍想象成一块木板或者一个平底锅),相同击球情况下带来的横向速率会低于低磅球拍,为了“弥补”横向速率的损失,球员通常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加大挥拍幅度以产生更多的旋转。因此,结论是并不是高磅数产生了更多的旋转,而是球员用高磅球拍击球时的“本能反应”变相导致了更多的旋转,而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

同样,即便球员没有“潜意识”地增加挥速,相同力度击球后由于球的横向速率要小于低磅球拍的击球,落点也显著较浅,因此相对于速度的旋转率是增加的,带来更浅的落点,更大的角度和更高的弹跳,这一切虽然都是较低的横向球速造成的,但最终都归功于——旋转的“增加”。

因此,既然旋转不是高磅数造成的,“控制力”的提升显然也不是高磅数造成的,那么对于“高磅数带来更多的控制”这句话的理解是不是错了呢?

2.线床位移
在《关于线床,我们一直的理解真的正确吗?》一文中,我们曾经提到对旋转有益的真正因素是横线的数量,因为横线决定了竖线位移的速率与位移量。当竖线触球后,竖线发生形变并回弹,回弹过程能够对球产生更多的上旋提供帮助。

理论看上去很美,但现实中我们发现竖线通常并不能在球离开线床前完全复原,有很多情况下甚至完全形变而不回弹,因此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前我们关于“旋转与磅数无关”的论点。

虽然如此,线床的位移还是会通过击球点和反弹角度来对击球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改变出球的速度和角度。通过更多的研究表明,线床(尤其是竖线)的形变是非常不规律的,这取决于击球的轻重,击球点的不同等诸多因素。比如,当初始与球拍的接触点是一根球线或者两根球线的情况下,即使处于拍面相近的位置,产生的旋转也会有极大不同。

因此,从这点上得到的结论是:当磅数越低,球线相互间的约束就越小,击球时线床产生的位移就更多,因而产生的回球轨迹就愈发不可预测,给球员带来的主观感受就是:控制力就会较差。

3.停留时间
高低磅数带来的另一个主要差别就是:球在拍弦上停留的时间不同。

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当磅数绝对低的时候,可以将网球拍想象成一个网兜,球触碰到网,再被甩出的时间必然很长;而当磅数绝对高的时候,球拍和拍弦形成的整体就像一块板,触球到弹出的时间非常短。

测试表明,网球在70磅拍面的停留时间要比40磅拍面少近20%,造成的结果就是网球在拍弦上要平均少“跑”一厘米。于是当一个球员在使用高磅时,较短的停留时间,让手感变得“清脆”;而使用低磅时,较长的停留时间则显得“厚重”。

而事实上,当球并非击中球拍轴心时(大部分击球都不可能击中球拍的轴心),球拍必定会发生自旋,而停留时间越长,网球施加给球拍的压力就越大,球拍的自旋倾向就越大,导致球拍更难控制,出球的不确定性增加。而相对较高的磅数由于较短的停留时间,产生这种击球的不确定性会大大降低。

因此,拍弦磅数的改变,高低与否,并不能影响旋转,但是能够通过影响线床位移和网球停留时间,并通过这两者来影响出球轨迹和球员的击球手感。

高磅带来更为确定和连续的击球感受,尤其是连续击球的稳定感,能够让球员更容易击出上旋球。但是高磅让手感变“脆”的同时也会让球拍显得过“硬”,过于缺乏弹性甚至给人“木”的感觉,较大的振动也让球拍显得不那么“友好”。因此,较低的磅数也成为很多球员的选择(小建议:选择低磅时,一定要注意经常性地换线,以减少磅数流失带来的击球不确定性)。

那么,在排除“磅数”这个变量之后,让我们来看看从“线床位移”角度分析一下球线选择的问题。

“线床位移”分为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位移量的大小,二是回弹速度的快慢。按照此前的分析,位移量越大,产生的旋转越大;而回弹速度越快,产生的不可预测回球越少。因此,如果要想增加“控制”,则应该选择位移量大,而回弹速度快的球线组合。

在不考虑球线材质,粗细的前提下,单从线形(圆线,棱线)的选择上来做一简单的配比建议:

竖圆横圆
这样的搭配由于横线对竖线的约束较小,在较大的击球力度下,能够产生一定的位移并迅速回弹。问题在于,圆形的竖线“咬球”较差,相同击球能够施加于竖线造成位移的力量偏小,因此竖线自身的位移量相对较小。

此种搭配的优点在于:球线相互磨损较小,不容易产生球线的损耗,从而影响性能。

竖圆横棱
竖线位移的情况同上文分析。这种配搭情况下,竖线容易被横线的棱切割,较快形成较为明显的凹槽,进一步导致形变后回弹阻力增大,回弹速度和效果均会大幅度下降。

而横线使用了棱线,对于切削的控制是有一定帮助的,能够产生相对于“横圆”更好的旋转效果(考虑费德勒的穿线配搭,横线使用APR)。

竖棱横棱
这种配搭由于横线竖线之间“咬合”较为紧密,因此线床产生位移的难度较大,同样回弹的速度也并不乐观。

但这样的好处在于,由于线床结构的相对固定,较难产生“走线”的情况,击球的连续稳定性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

竖棱横圆
此配搭下,竖线的位移收到来自横线的阻力较小,同时也能够较为迅速地回弹,满足此前对“位移量大,回弹迅速”的要求。棱线的存在,同样导致球线相互摩擦造成损坏的问题,因此可以通过考虑选择强度较高或较粗的横线来解决此问题。

当然,上述分析并没有充分考虑球线材质带来的差异,一旦引入此变量,会将分析变得更为复杂。原理放在这里,就看大家如何取舍了。

你可能还喜欢